|不要只為了追求數字而運動
天啊,我竟然有兩週沒有寫文章了。
其實我真的蠻喜歡寫文章,在我那個年代的「無名小站」,我可是更新到有網友會來留言,互相認識呢!(哎呀年輕人不懂無名小站啦 )
希望現在還是保有這個熱忱。有些想法是突然獲得啟發的靈感,沒有立即寫下來,就也少了點貼近人心的內容了。

同理每一位客戶
這個故事,要從我一位客戶開始說起。
當她聽完我正面積極的一番鼓勵後,帶著有點懊惱又無奈的語氣告訴我:
「我覺得你們教練不要以為我們都可以跟你們一樣!我真的沒有喜歡這件事!也不要跟我說,要慢慢喜歡上運動!」
其實我當下是恍然大悟的!我以為的正面積極.......並不適用每個人呀!
就像標題我所說「不要只為了追求數字而運動」
這個說法對一部份真的很想看到變化的人而言,是種極大的衝擊!
他們就是為了追求體重機上面的數字掉下來,才來找教練啊!
「我當然知道外型最重要,但是我沒看到數字掉下來,我真的沒有成就感!」
我反問各位教練,
如果是你們,你們會怎麼回應呢?
當我們把「專業」擺在第一的時候 ;
就像情侶吵架一樣,一方心情不好,很想被安慰 ;
另一方卻跟他一直講道理,講到對方越聽越生氣。

其實你的男/女朋友,只需要安撫,哄一下他。
先處理情緒,再解決問題
好吧,我必須說,我以前真的好想去扭轉對方的觀念,甚至還會篩選是否適合繼續上課的學員。
後來我才發現,每個人要上課的目的,完全不同,也不要妄想改變對方,而是要放下身段,好好去了解對方。
每個人內在都有專屬於他的心情
(傑尼補充:沒有對與錯喔!有些也是我上課的心情,哈哈哈)
希望不要對號入座呢!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會經歷到不同的心情
1.我很怕累,但是我想變瘦,我也很忙噢!一週1次運動就好。我要看到體重機上數字改變。
2.上一堂課真的好貴,我想紀錄每一次上課的內容,我回去要看影片複習好幾次。
3.我來上課就是為了紓壓,我也很愛運動,我想增肌,又想減脂,那我吃少一點好了!每天都去練,重訓完再跑步,要努力複習讓我的動作做得更好。
4.讓我變強!我就是為了要比賽,或是重量更重。
5.我要有進步的感覺。
6.我上課就是要開心,教練你不要給我太多壓力,板著那一張臉。
7.為什麼我課表都是跑這種?我想換別的內容。換了才會改變。
8.把我弄的很累就對了啦!我都花錢了,就是要爬著出去。
9.我怎麼還沒變瘦?(同事都說有變瘦)可是體重沒變啊?
10.為什麼越動越胖?
不管是哪樣的想法,
有沒有發覺,都是圍繞在「改變」上面。
我覺得這就是「探索期」很重要的線索,
身為教練,你會去探索到明確的內容 ; 又或者是不夠明確,都跟「動機」有關。
1.內在動機:我本身很享受運動,我樂在其中,我為了運動帶給我「快樂」的感受而參與其中。
2.外在動機:我是為了好處,我不一定很享受。例如:為了減重、為了看起來更好看、為了憂鬱症等等。
這絕對不是二分法,常常我們都是兩種都有,只是比例上的差異。
當聽到「質疑有沒有改變」這種心情的時候,可以區分一下背後的動機是不是外在動機較多,那我們可以跟客戶聊聊那種心情。
1.很需要看見數字改變►進一步培養對於「運動計畫」的看法。鼓勵他主動調整。
2.為了排解壓力►創造更舒服的教學環境,並提供「反饋」
3.想變強、想進步►目標的設定:
SMART原則
(特定specifit)、可量化(measurable)、可實現(attainable)、相關性(relevant)、時限性(time bound)
建立自信心
根據ACE美國運動委員會超過二十年的統計:
超過50%的人在開始一個新計劃之後的「6個月內」會結束運動計畫
可能開始有一搭沒一搭,甚至是完全停止。
而理想上我們希望成年人可以達到什麼標準?
- 每週2.5小時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
- 每週2天以上大肌肉群的中高強度阻力訓練
身為教練,我們必須了解「正向」是可以讓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,明白自己能夠有效掌控訓練,產生積極的態度,並能持續運動。
那學員呢?如果還是很排斥運動的你,或是外在動機(我為了變瘦而運動)> 內在動機,我不會再一直強調「正向積極」給你聽,而是我們可以如何用「更正面的態度去看待運動」?
讓自己變正面的態度去看運動
以教練的立場,建議教客戶獨立,是為了保持良好的運動動機。
/
以學員的角度,建議你,以下是從一堂教練課中,必須學習到的東西:
1.辨別體感的疲勞
2.清楚知道正確的發力,應該會是如何
3.動作結構上,要能辨別正確性
4.痠痛與疼痛的差異
5.為什麼今天教練安排這一個動作給我
6.我今天運動的感受
7.表達自己的想法,反饋給教練
上教練課,何謂有效?
上了100堂,如果學員沒有付出自己佔有50%的努力,100堂一樣達不到你的期待,而你也很有可能就是統計上50%中想退出的人之一。
從積極的態度到開始懶得去上課,這是可以預測到的,干擾規律訓練的因素太多了,除非每個人都是非常自律的運動員。
但是只要記得,我們去運動,絕對不是只為了追求表面的數字,還有更多可以從上課中獲得的成長,教練佔50%的責任 ; 學員佔50%的自我努力,那就會學習到用「正面積極」的態度,去持續保有運動習慣。